欢迎访问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!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

全国服务咨询热线
18691886773
13772131982
  • 地址: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室
  • 电话:029-87889380
  • 邮箱:455185069@qq.com
  • 网址:http://www.xaxqyxl.com

如何解决被动型性格社交障碍-心沁源心理专家


发布日期:(2018/6/12)   点击次数:1012

如何解决被动型性格社交障碍-心沁源心理专家

西安心沁源焦虑心理咨询

有这样一类人。如果别人不来主动认识他们,他们就绝不会去主动打招呼;认识的人不联系他们他们就不会主动找对方。即使是和人吵架了,他们也几乎永远不会做主动去言和的那个人。


他们遇见了心动的人就更加被动了。有时哪怕人家已经示好了,只要还没明确表白,他们就仍然会像只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的壳里。不仅是人际中,生活中、职场里,他们也既不为自己主动争取机会,也难以主动解决矛盾。


这看似是一种很“佛”的状态,但他们也为自己的“死被动”而苦恼,经常会羡慕那些主动的人,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,想做什么就去做,可他们自己就是做不到。


所以,今天我想来给这群“死被动”们写一篇文章。


在人际交往中习惯性被动的人中,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焦虑者


在《害羞与社交焦虑症》一书中,作者Lynne Henderson博士对社交焦虑的定义是: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、恐惧的情绪,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、回避行为。


对他们而言,“主动”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。


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:对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和过度解读。于是选择被动再被动,来避免触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。


与此同时,他们还经历着一种趋避冲突(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)的困扰——既想和他人亲近、建立联结,又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,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。

• 对他人的眼光的过分在意,源于被动者过剩的“自我意识”


自我意识,和有意识地进行关于自身思想和情绪的洞察(即自我觉察)是两回事。自我意识指的是一种“无比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”的状态。


这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。在下意识的遐想中,自己仿佛一直在被“注视”着;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;不断审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;在人群中会有种“所有人都在看着我”的错觉——都是“自我意识”的体现。


自我意识弱的人,更容易达到“忘我”的状态。在与他人的互动中、在需要展现自己,或是该为自己发声的场合,他们可以暂时忘记“自己”的存在,去表现自己,达成自己的目标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,他们在人群中没有背负着那么重的“偶包”。


而自我意识高的人,则常常在人际和关系中产生羞耻尴尬的感受“主动”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,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——“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?”、“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”、“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”、“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”……


因此,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,显得拘谨而被动。他们相信,只要不主动发起,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侵入式的反刍思考(rumination;即反复“咀嚼”已经发生的事),避免尴尬和羞耻感的折磨。被动对他们而言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。


• 过度或错误解读人际中的信号,源于他们不健康的归因方式


社交焦虑的被动者们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他们对于负面的外部事件的归因,往往是向内的(internal)、整体(global)的。简单来说,就是当人际互动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信号,或是他们认为不好的信号,他们会认为那是自己的问题,并把这种负面结果代入所有类似的情境中 。


举个例子,如果他们在鼓起勇气和对方说话时,没有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复,他们就会倾向于将此解释为“一定是我太无趣了”(而不是“对方可能正在忙”),并且以此来对所有类似事件做出整体的预判——“我主动搭话都是这样的结果,别人都会像这样觉得我厚脸皮”。


1. “被动”是关系里的权力斗争中的一种策略


在关系中,那些一直处于被动方的、态度模糊的人,很多时候在关系的权力斗争中的确处于“上风”。


社会学家Willard Waller曾提出过“最少兴趣原则”,这一理论现在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。即在关系中,投入越少、表现得越被动,就拥有越多的权力;或者说,至少看起来拥有更多权力。简而言之就是,“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,往往更吃亏”。


这主要是因为,一个人对感情投入得越多,就意味着Ta可能会主动地付出更多。而此时就意味着这个人将“是否接受付出”,“是否回应以同等的付出”的权力交给了对方。


在关系中,还有一种被动的形式不仅与权力感、控制感有关,还充满了攻击性。心理学上将其称为“被动型攻击”。这是一种敌意和不满的不直接的表达,有时通过拒绝或拖延对对方的回应,有时通过顽固不化,有时通过反复地、故意地在本应Ta负责的事情上犯错、失败。


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:你明显地感觉到Ta的情绪,Ta的言行之中让你觉得不舒服,似乎隐藏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攻击性。但当你试图和Ta沟通时,想认真解决问题或矛盾时,Ta总是习惯性地保持沉默,或是一脸无辜,看起来被动又无害。于是不管你说什么、做什么,都有一种“拳头打在棉花上”的憋屈和无力感。搞得你精疲力尽,然后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问题。


被动型攻击是关系中常见的,秘密控制对方的一种手段。他们从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,且避免一切真诚讨论问题的机会。他们扮演着被动的受害者,始终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对他人的暗中控制,但同时又可以把控制欲强的罪名怪到对方的头上。


2. 人际中不主动、不积极,也可以只是单纯的出于对独处的享受


上文中说到,被动的社交焦虑者经历着一种“趋避冲突”——他们内心渴望与人接触,但由于恐惧和紧张被动地选择了缩在自己的壳里。而还有一群人,与他们被动的表象很相像,却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,那就是内向者


荣格在1921年提出了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。他认为内/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。


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,比起别人,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,更喜欢独处,独处也让他们感觉更舒适。Depue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,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刺激会提升外向者的快乐情绪,而内向者则很难从社交中真正感到满足。


内向者是安静、保守的,但他们不一定是自卑、孤僻和不善言辞的。他们既不会过度放大外界的批评,也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。所以,他们并非出于对羞耻感和尴尬感的规避,或是社交能力的匮乏而不得不选择被动。


3. 刻意不主动,是因为对“主动”和“被动”抱有错误的认知


误解a. 只要我做好自己该做的,别人就一定会看到我——我不需要主动


这往往是一种错觉。不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关系中,都还是存在着需要表达出“我努力了/我付出了”的时刻。这并不是在鼓励大家邀功,而是基于两个不可忽视的事实:(1)大多数人都很忙,没有人会总是有时间和精力主动去关注你做了什么;(2)人们是会“享乐适应”的。当人们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好,就容易将这份好当作理所当然。


误解b. 真爱我的人会主动,不然就是不够爱我


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,爱一个人和得到一个人的愿望是可以不同时存在的。也并不是所有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顾对方意愿的主动追求。有的人偏向于默默守护,有的人的爱则体现在“满足对方的意愿”。当你的被动和丝毫不露声色让Ta误以为自己并不是你愿望的一部分,Ta可能就更加不会主动靠近。但这与Ta是否是真的爱你并无关系。


误解c. 主动是“掉价”的,矜持的人才会被珍惜


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里,主动、好胜心、竞争意识在很多时候都不被当作优点,甚至可能成为不讨人喜欢的特质。在感情中,也依然存在着“女性不该主动”的偏见——但这显然只是一种偏见。主动有它的魅力与价值,在对待感情上,主动与被动并无高低,只是不同。


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Jerome KaganHoward Moss在婴幼儿的气质的形成根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他们最重要的研究结论之一就与“被动”有关。


KaganMoss(1962)在回顾早年针对婴儿气质的一系列经典研究中发现,在一个人生命最初的三年里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之中,“被动性(passivity)”是能最准确预测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的一个因素。


基于此,他们对Ainsworth研究依恋类型时使用的“陌生情境”模型进行了改进,对117名智力水平相当的中产阶级白人幼儿进行了7年左右的追踪研究。他们应用改进的模型,根据婴儿的行为被动程度(也叫行为抑制性),将他们分成了抑制性、非抑制性和介于中间的混合型三种。


抑制型的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事物时,会显得拘束和被动,并表现出逃避的倾向。他们不会主动去探索新环境和陌生的事物,且需要花较久的时间来适应环境。他们看起来安静而小心翼翼,会紧张、害怕,会压抑自己的行动。


而非抑制型的孩子则不太容易紧张和害怕,他们在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时,会显得开心,愿意主动去探索,不会压抑自己的行为。


虽然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,儿童在 14 个月时的抑制性指标与 4 岁时的抑制性指标之间的相关很低且不显著。但研究者发现 14 个月处在极端抑制极端非抑制的儿童(大约占总样本的 15%-20%)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征一直会稳定地保持到 7 岁半


他们进一步发现,婴幼儿在行为抑制性上的差异是具有生物基础的。


也就是说,那些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被动性的孩子,随着年龄增长,他们被动的行为倾向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。


但这并不意味着气质是绝对的、不可逆的。KaganMoss也指出,气质的改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关,即使是气质上极端被动的孩子,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变得更主动。


但整体上,他们很难真正变成非常主动的人。


在了解怎么办之前,你应该先想想,自己为什么想了解“怎么办”。话句话说,你为什么觉得自己需要变得更主动?


如果,“被动”是一个让你觉得很舒适的状态,且它没有对你的生活造成大的阻碍,那么你大可保持原状。尤其是,你觉得自己应该更主动是一种盲目的跟风,或者只是外界告诉你“你要更主动”,但你并没有从内心认可这件事。


因为,就像外向和内向一样,主动和被动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。只要现状没有让你自己感到困扰,你就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改变。


如果一个需要你积极主动,经常与人交往的环境让你频繁地感到不适,那么,去一个与你性格更加匹配的环境也不失为一种良方。


而如果,你是真心地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主动、积极,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还是去尝试


不论你是想更主动地和人交往,更主动地表现自己,还是更主动地去解决矛盾,增加自己的正面经验,获取“主动”的奖励都是促进这种行为所要做的。


慢慢尝试着主动去做自己曾经认为“很羞耻、很尴尬”的事情,在一次次的正面回馈之后,你就开始不再把它们当作困难的事。即使偶尔遇到一两次不好的结果,也不会再瞬间将你打回原点。


这个改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,可能还会有偶尔的倒退,但你对于“主动”这件事的信心和勇气,一定是在实践中累积出来的;而你对于“主动”这件事的误解,也会在切实感受到来自他人和世界的善意之后,被慢慢地消除。


当自我无法解决自己的性格状态时,一定寻找专业的心理专家帮助自己一起改善。




上一篇:人际关系咨询:人际关系要学会心理界限:心沁源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下一篇:你会瞬间读懂Ta的表情语言,走出社交障碍吗?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范围: 青少年心理 家庭教育课程 婚恋心理 职场心理 企业EAP心理服务 私人心理保健 心理测试 心理知识 等心理咨询。

咨询热线:029-87889380   18691886773    13772131982    郑老师    地址: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室     管理登录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    版权所有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    备案号:陕ICP备16001740号-2     本站由动力无限 提供技术支持   网站地图XML
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
18691886773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心理专家郑老师
心理专家郑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