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如何诊断判断型与感知型偏好?
当你流连在花丛中,尽情地、敞开心扉地欣赏和体验时,你运用的是感知功能。可当你动了邪念,想将某朵玫瑰占为己有的那一瞬,你就使用了判断的功能。
第四维度的感知型和判断型,描述的是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态度——用什么方式处理外部世界。J判断型——Judging判断;P感知型——Perceivig感知的、探索性的。
感知的过程是第二维度——搜集信息S或N的感知过程,判断的过程是第三维度—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思考并做出决定的T或F的判断过程。
如果你是感知型偏好P,那么你更喜欢体验生活、感知世界、搜集信息,而不喜欢做选择和决定,除非环境逼迫你不得不做决定,比如周一必须交报告或作业;如果你是判断型偏好,那么你总是习惯性地喜欢做判断、做决定、作出评价、做各种计划、且按计划行事,以此来掌控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。
感知型偏好的人喜欢给生活留有弹性空间,讨厌计划满满的、没有选择余地的生活;判断型则持相反的生活态度,喜欢快速决定、计划并掌控生活。
01
你爱管闲事、喜欢评价别人吗
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,判断型的人喜欢做判断,解决问题。跟“强迫症”一样,如果有问题出现却没有得到解决,那就像是心里有一块石头悬而未决,会让他们异常没有安全感。哪怕现在解决不了,但他们至少要制定出计划:怎么解决、花多久时间、具体怎么做等。只有每一天的努力都在接近目标时,他们心里才是踏实的。
判断型的人对自己如此,对别人也一样:喜欢评价别人,好为人师,给别人出各种主意。有的判断型太爱做决定了,以至于哪怕是刚认识一杯茶功夫的陌生人,也会毫不避讳地给人家提建议:这个事情你应该怎么做,你的想法不对,你赶紧去找个律师准备上诉,听我的没错,你一定要记得http://www.xaxqyxl.comhttp://www.xaxqyxl.comhttp://www.xaxqyxl.com
生活中,判断型的人还会如此:你说话能不能别带“额、哦、啊”这类字眼,我听着很难受;你的文件框能不能整理干净一点;黑色衬衫能不能别搭蓝色领带,我看着浑身不自在。
当然,有的人是判断型偏好,但偏好不明显(或者感知功能得以充分发展)。他们喜欢评价别人,也有很多建议给别人,但更多的时候,他们并没有说出来,只是把它放在心里(或者说出来但避开一定、必须、最这类词汇,有所保留)——除非对方问自己,他们也希望对方问自己——因为判断型热衷于解决问题,并以此得到满足和安全感。
对于感知型偏好的人。第一,他们喜欢感受、倾听、理解,不喜欢做评价,不喜欢指手画脚;第二,他们的心里也没有想过要评价别人,哪怕对方问他有什么建议,也很难给出来。因为他们认为解决问题有无数种可能的方法,我凭什么就认定哪个方法最好呢,何况我对你的情况也不了解。
02
回忆过往,你是一个喜欢拖延的人吗
感知型的人不赞同“速战速决,快速拿到结果,让自己心安”的判断态度。他们认为生活不应该是被刻意控制的,更倾向于自由、随性地体验生活,理解生活。
他们认为:如果快速做出决定,就意味着对现实的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充分,那么:
第一,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,得不偿失;
第二,很有可能错过更好的选择,导致结果不够理想。
因此:
一方面,他们会拖延做决定的时间,认为最后的期限以内都为时过早;
另一方面,他们会搜集全面的信息,生怕有遗漏而导致决策失误(或有缺陷)。
判断型的人,也担心现在做决定为时过早,也害怕因搜集的信息不全面而做出错误决定。但是,他们更怕迟迟不做决定而错失良机。值得反思的是:判断型的人,会因为决策过快导致失误而后悔;但是,感知型的人因举棋不定导致错失机会后悔的后悔,更让人悔恨,包括感知型自己也经常这么想。
03
判断与感知的分工和协同
一般说来,人们做决定的工序通常是这样的:先通过第二维度S/N搜集信息,然后第三维度T/F再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,最终做出决定,解决问题。
正常情况下,大多数人基本能在第二、三维度保持平衡,要么偏向判断多一些,要么偏向感知多一些,即总有或多或少的偏好,但不会偏好太多。
如果一个人过于偏向判断J,那么,他很有可能较少使用第二维度的感知过程T/F,导致搜集的信息很片面,从而做出不靠谱的决定,甚至是任凭想象凭空做决定。而且,也很难听得见别人的建议和劝告,显得偏执、狭隘、难以跟别人形成合作关系。如果其判断偏好是思维型TJ,那么,倾向于只认死理和框框条条,不懂变通;如果判断偏好是情感型FJ,那么,倾向于只会取悦别人,感性、感情用事。
同理,如果一个人过于偏向感知P,那么,其第三维度的判断过程T/F就不能发挥作用,最终导致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做出各种选择和决定,别人说A就是A,没能分辨别人是否在指鹿为马,难辨是非,像是水中的浮萍一样迷失自我,毫无价值观和原则可言。
性格类型是一个帮你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工具,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优势短板,也就不会固执地要把仙人掌种在北极,可爱地在沙漠里养北极熊——知道顺天性而为,扬长避短。
04
如何有效地扬长避短
世间永远经典的成功法则,我只认“扬长避短”这一条。性格偏好是与生俱来的特质,是刻在基因里的代码,我们的天赋和短板几乎不可能改变,就算是凤凰真的涅了槃,也只是发展得更充分而已。
当然,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我,比如判断型的人可以不断改善自己的感知功能,感知偏好的人也可以自我修炼判断功能。但是,修补短板是事倍功半的事情,而且逆天性而活就好比抱石头冲天,可怜、凄惨、但并不值得同情。更何况也辜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、如指纹般与众不同的天生禀赋。
1)、大方向上选择合适自己发展的领域——能充分发挥禀赋的专业、工作、事业(创业项目);
2)、扬长避短才能事半功倍,在能发挥天赋的工作中也会有需要发挥短板的部分,此时应该选择与别人合作,自己专注于擅长的部分。
3)、木桶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,我认为它很对,但不是特别对——扬长避短更对。
大方向的选择标准是,主要的工作内容能发挥你的天赋,允许少部分的不完美。选择合作的标准是,彼此的优势和短板是彼此的短板和优势,即互补才能共赢,共赢才能长久——他们可以是你的下属、股东、供应商、助理、中高层管理干部。
05
判断过程的两种判断偏好
第三维度,思维T和情感F是人们分析思考、做判断、做决定的两种功能。
思维型偏好的人,善于用客观、理性、富有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,最终做出决定;情感型偏好的人,通常以别人接受和认可的方式、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个人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思考,并做出决定。
也就是说,TJ类型偏好的人,善于进行理性分析,不喜欢掺杂个人情感。因此,TJ型做出来的决定很客观、很有逻辑性;对于FJ类型的人,做决定时会站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立场进行思考——我该怎样做,才能更好地顾及到所有参与者的内心感受,让大家都高兴我做了这样的决定。
偏好判断偏好J的TJ和FJ类型的人,都喜欢做决定。但前者追求理性的利益最大化——比如很多钱,后者追求个人主观意识的价值最大化——比如很多支持者;前者得到的副产品是冷酷,后者得到的则是友好和善的好评。
06
正确诊断性格类型的基本原则
不论是判断型还是感知型偏好的人,大部分人必须走进职场,认真挣钱养活自己。不论在体制内,还是在私企,想要工资就不得不遵守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:必须按时上班打卡、必须按时交报告、必须按时按量完成工作等等。
正因为如此,很多人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,直到这种压抑成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,仿佛像是多了一个器官一样。这一点也不夸张,看看周围那些眼神涣散、哈欠连天的职场白领就不难发现这一点。一个感知型偏好的人,本身天性是好奇心强、爱自由的、爱体验各式各样丰富的经历,却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。
也许,他们压抑自己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“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”、“这是一份可还清房贷、车贷还稍有结余”的工作,但长期的压抑使得人们难以评估自己究竟是什么性格类型。此时,最好的判断方法之一是:
第一、评估日常行为,偏向判断还是感知;
第二、针对每项行为,评估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——那是我喜欢的方式吗?如果不是因为环境所迫,可以自由选择的话,我更想采用什么方式。
第三、持续刻意地在现实中观察,像照镜子一样对照自己,认识自己是最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的学问,我一直笃信。
驭爷有病吧,随便测试一下题目就好了,干嘛这么麻烦?当然不是,性格类型可以指导生涯规划:学业、职业、婚姻、两性关系、亲子关系、孩子教育、创业方向、副业打造、投资理财等方方面面。为什么是方方面面——因为这个世界的核心是人,而性格类型可以帮助你认识人并搞定人,至少你知道应该怎么搞定。
07
怎样才算是爱计划、爱做决定
性格类型的诊断没有“几厘米”、“几公斤”这样的准确评估标准,其评估标准是“谁更长”、“谁更重”这样的依据,因此,要带着辩证的视角进行诊断。
举例。ABC三人是同学,判断型A和感知型B在同一公司上班,是同一部门同一岗位,他们两个人都接到C的电话,月底一起去露营。
情况1
如果公司月底要加班。这时,A倾向于给出相对明确的回复——去(我想办法请假)或不去(公司要加班);B倾向于给自己留有余地——到时候再看(也许又突然不加班了呢)。
情况2
如果A和B都去请假。这时,A倾向于快速找到请假理由,不管是讲真话还是说其它理由;B则倾向于纠结:首先,纠结要不要讲真话,甚至还打电话征求别人的意见;其次,如果编理由,到底编一个什么理由适合呢,此处可能也会打电话求助。直到快临近月底了,才硬着头皮去请假,可能这时候B还觉得自己的理由不够充分。
很明显,A也会犹豫,也想保留弹性时间,但更倾向于做出决定;B也想去解决问题,比如请假,但更倾向于拖延,收集各种信息,比如征求很多朋友的意见。
可能大家会遇到一种情况,比起像B那样过多地纠结和拖延,我更喜欢做决定,但我本身并不太爱像A那样做决定。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偏向判断的情感功能——FJ:做很多决定的原因,只是不喜欢事情一直拖着而已。
08
根据意志力进行判断
如果可以粗暴(比较直接)地形容,那么意志力可形容成坚持不懈和三分钟热度。当然,懒惰是人的天性,我们需要深入自我分析才能正确诊断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偏好。
判断型偏好的人,他们缺的是安全感,为了获得安全感的驱动力帮助他们制定各种计划和目标,并认真地贯彻实施。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,他们肯定也是痛苦的,毕竟人们都喜欢安逸;但是,不按计划进行,随性自由地生活的话,他们会更痛苦——我不去计划且不按计划去生活的话,我的心里很不安。这种不安和恐惧带来的痛苦,比克服惰性并执行计划带来的痛苦要更加地痛苦,这就是他们可以坚持得更久的原因。
感知型偏好的人恰巧相反,如果生活被各种计划塞满的话,反而会感到深深的恐惧,很有压力。因为他们好奇心强、喜欢意外、喜欢可能性、喜欢刺激、喜欢体验新事物——周密的计划等于将他们的至爱统统拒之门外,这种体验比死还让人难受。
当然,判断型也会偷懒,但他们会为此而愧疚自责。感知型的人也会自责,但他们的自责没有判断型那么严厉,而且他们通常是不怎么长记性的——因为他们认为每次都有可能发生意外。若是问我为什么,我想说,这才叫天赋异禀,天性使然呀。
09
深刻理解感知型的“感知”二字
感知态度和判断态度不可能同时使用,你想了解(感知)一个姑娘的内心是否和她的外表一样美丽的“那个时间”里,你就必须得丢掉你的判断功能;你想说出(判断)她的美是否一致的“那个时刻”,你就必须放下你的感知功能。
感知,顾名思义,就是去体验、去接近、去观察、去问、去采访、去理解、去感受、去经历等等。因此,感知型的人在生活中会有以下这些表现:
1)、倾向于安静地、认真地、入神地听别人说,因为不喜欢像判断型那样对别人做各种评价,通常在心里也不会;
2)、倾向于不喜欢打断别人,不喜欢给别人提建议,最不能容忍判断型对别人指指点点的自以为是的行为;
3)、经常认为尘埃落定之前,万事皆有可能。因此,会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,哪怕需要重新更改计划和方案也很乐意。
如果你是判断型,那么,倘若你遇到困难,实在想不出来办法的时候,建议你向感知型的朋友求助。你知道他们很随性,思维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;而且,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能随机应变。因此能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和启发。
10
谁的适应能力更强?
我们说的适应能力不是指水土不服、倒时差之类的生理适应;本处主要谈的是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的兼容能力。不论是喜欢掌控生活,还是随遇而安,都是很自然的生活态度。不难理解,感知型在乎的是体验不同的环境、文化和生活方式,因此其适应能力更强。
必须强调的是,适应能力不等于能力。
判断型适应能力差并不代表能力不强,其适应能力差的原因在于,判断型的人们长期以来都喜欢判断,所以积累了很多的理论、定律、原则和处事方法。因此当环境与他们秉持的原则不匹配时,他们就想要本能地排斥、抗拒、逃避或逃离所处的环境。
当然,感知型的人也有自己的原则、价值观和标准。但是,其坚守原则的执念没有判断型那么强烈;思维里也没有判断型那么多的条条框框,更加随性,更喜欢体验,更能与各种不同的环境相融合,和各种人愉快相处。
判断型的人喜欢掌控的两个原因在于,不安全感和成就欲望。我们都有物质和权利欲,但感知型的人容易得到满足,判断型倾向于克服了困难以后,希望克服更大的困难;进而,追求更大的成就。
11
对学术感兴趣的人大多是判断型
学术,顾名思义,它不是那么有趣味性;因此,强调趣味体验的感知型对学术不太感兴趣;
另外,专家绝对不止一万小时的努力,而是长年累月修炼和积累的结果,偏向于3分钟热度的感知型,很有可能看着就会头晕。
其次,专家都需要有研究、分析和组织能力,探索新的概念和知识,并有调理地组织前人的经验和结论进行研究,显然,这是感知型并不擅长的部分。
很多的专家喜欢以权威自居,喜欢给别人提建议,即好为人师,这都是典型的判断型的性格特征。
12
平易近人和咄咄逼人
不论你属于哪一种,一定记得:二者没有好坏,有的工作类型需要平易近人,比如老师;有的工作类型需要咄咄逼人,比如教官、审讯官。你看,各有优势!
通常,判断型的人喜欢控制自己和别人,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。判断型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,自我约束能力很强,会显得咄咄逼人。
相比而言,感知型的更显得平易近人,他们对生活不讲求控制,欲望也没有判断型那么多,那么强烈。因此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并不高,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期待,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。
因此,感知型的人对别人有很强的包容能力,何况他们自己本身也很随性,经常犯错。感知型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,没必要批判别人,不该对别人指手画脚,因此显得很包容。
感知型不喜欢打断别人,会认真倾听,然后全面分析基本情况。因此,他们的观点更受欢迎和重视,他们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。
13
判断型和感知型的管理风格
判断型的人善于判断和控制,很喜欢组织事物和别人,特别讲究工作的条理性和结构性。
也就是说,判断型的人更善于系统性地思考和分配任务。
在管理上,判断型的人不单强调出色的工作成果,而且更强调保证工作的进度,以确保结果可控。因此,判断型的上司会过问员工的工作进度。在分配任务时苦口婆心,教下属这个应该怎么做,那个应该怎么做,需要注意什么。
感知型的上司,则更喜欢灵活随意的管理风格,不像判断型那么严肃,不会过问太多的细节,倾向于给下属充分的创新和自我决策的空间。
14
谁通常准备得更充分?
判断型的人崇尚计划和控制,害怕意外情况发生。所以,会尽可能做好准备工作。比如现在就把10天以后的行李和物品收好,还可能会列出长长的清单,规避一切遗漏可能。
而感知型的人,更倾向于等待或者观望:到时候再说,那么着急作甚,看需要做什么再说吧。
因此,感知型的人可能遭到家人和同事的指责,抱怨他们没有计划,不会做准备;但是,其实这就是感知型的特点。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、同事、下属和另一半,那么你要多提醒他们,多监督他们的进度到哪里了,及时给他们帮助。
注意,你骂他们也没用的,也不要指望他会改掉,更不要嫌弃他。如果对方真为你改了这个缺点,那么他就是不完整的、不快乐的,要么早晚辞职、要么早晚分手,因为他失去了自我。
15
谁更喜欢转换话题
判断型的人有很强的目标感,哪怕在闲聊的过程中,也很有可能是有目的地进行闲聊;包括放松,也很有可能是有目的的,比如放松玩乐是为了更好地休息,便于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。
相比而言,感知型的人不喜欢计划,更喜欢秉持随性的生活方式。
因此,判断型的人,不喜欢岔开话题,目的性强,会集中精力,有针对性地把想聊的话题聊透。而感知型的人,可能经常在谈话中随意切换话题。
新话题可以是电视里正在报道的新闻,可能是突然进来的某个人,可能是他们当下捕捉到的任何信息和感受。
16
二者的创造力与自我调整速度
判断型的人,做判断和决定的速度很快。但是,他们的计划制定好了以后,全力以赴地执行;倾向于抛开一切与目标无关的因素,这些因素包括有利的和有害的,全被拒之门外。
因此,临时调整计划,临时改变作战方法是判断型短板——即长板同时也是我们的短板。
对于感知型的人,他们也会做计划,也喜欢让工作和生活井然有序,但相对而言,他们并不像判断型那般讲究。因为,感知型的人,最注重的是灵活性、静观其变、随机应变、创造力、自发性和反应速度。
也就是说,感知型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,更能及时地因地制宜,做出反应。
你看,短板,同时也是长板。
17
谁更严谨,谁更喜欢玩乐
判断型的人,做事情时,通常讲究起心动念,可能事事带有目的性。
比如,在工作中,判断型的人倾向于关注工作的意义与内涵,通常会严谨、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。而对于感知型的人,则倾向于工作中的趣味性、多样性、冒险性和刺激性。
因此,感知型的人,其体验和尝试的欲望提供了很强的行动驱动力。比如,善于在工作中寻找乐趣,会把大部分工作转化为玩乐,也有可能是为了跟有趣的人一起共事而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。
典型感知型偏好的人,会认为要是工作没有了乐趣,那还有什么劲。
18
谁的时间观念更强?
判断型的人喜欢掌控,因此喜欢计划,所以时间观念很强,通常都很守时,也讨厌或反感不守时的行为;
感知型的人讲求灵活和随性,时间观念薄弱,开会或者聚会时,要么早早地到现场,要么喜欢迟到。在工作中,判断型的人,会先完成工作,再去玩耍;感知型的人则相反,不到最后一分钟基本完不成任务,可能会把别人急哭。
后记
感知功能的作用在于:
帮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,去理解事物,搜集信息,接收到别人的观点,从而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,为做出更好的判断提供思考的依据和素材。
判断功能的作用在于:
我们不能一味地光进不出,只搜集信息却不做决策。因此,判断功能能帮助我们从众多的信息中,以及从别人的各种意见中,分析、评估、筛选、提炼出最有用的、最重要的信息,从而做出性价比最高的决定。